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7年,是在2002年成立的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食品工程系的基础上,汇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组建而成。学院现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5人,10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队伍中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和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学院拥有“朱蓓薇院士工作站”、“陕西省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控制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营养健康食品个性制造工程实验室”、“陕西省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创新转化平台”和“陕西省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天然多糖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由西北大学、国际食物营养与安全协会(IADNS)、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果蔬农产品新质加工与营养健康创新论坛”在西安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质加工・营养健康”,汇聚了中国工程院朱蓓薇院士、谢明勇院士,陕西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处处长郑永岗以及全国高校科研领军者、行业龙头企业代表、新闻媒体等各界嘉宾代表500余人,共探果蔬产业从“资源优势”到“健康价值”的转型路径,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树立大食物观”部署、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我校党委书记蒋林出席并致欢迎词,论坛开幕式由岳田利教授主持。
蒋林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相关学科特色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以来的发展成果,强调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认真学习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积极学习借鉴各兄弟高校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不断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参与农产品新质加工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与各界同仁携手并进,为推动我国果蔬农产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郑永岗在随后的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既是对“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更是为陕西果蔬产业转型升级搭建的“智慧桥梁”。期待通过论坛平台,实现聚力分享前沿成果,让国内外食品科学领域的新趋势、新技术,与陕西果蔬产业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破解相关技术瓶颈,围绕果蔬营养保留、功能成分提取、智能加工装备等关键环节,找到可落地、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要以科技赋能夯实根基,依托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力量,推动成果转化,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陕西本土企业深度合作。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谢明勇分别带来主旨报告,为产业创新指明方向。朱蓓薇院士以“AI 重构饮食生态——食品工业4.0 赋能家庭烹饪智能体的技术跃迁”为题,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消费场景中的应用前景;谢明勇院士则聚焦“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分享了益生菌技术如何提升果蔬产品营养与风味的实践成果。院士报告会后,孙庆伟校长还看望了院士和部分专家,邀请院士到我校参加“科学与中国”院士科普报告会暨“杨钟健学术讲座”。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专家分别作了大会报告。除主论坛外,论坛还设置九大分论坛,合计大会主题报告7场、分论坛98场、青年论坛23场,报告涵盖“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及智能制造新生态”“果蔬农产品精准营养与人类健康”“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品质检测”“功能食品健康因子挖掘、保健食品开发与创新”“果蔬益生菌功能发酵与风味感知及高值化综合利用”“农产品及果蔬采后共性关键技术”“生物技术及制造”“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核心议题,形成全产业链创新研讨矩阵。
9月21日,论坛圆满落幕。作为一次“思想碰撞+成果对接”的盛会,论坛不仅达成了“科技是果蔬产业升级核心驱动力”的共识,更促成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意向。
论坛组委会表示:“陕西果蔬产业承载着农民增收的期盼,也肩负着健康中国的使命。”未来各方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深化协同创新,让科技创新为果蔬产业插上翅膀,推动更多营养健康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会场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致欢迎词
陕西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处处长郑永岗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做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做报告
孙庆伟校长看望谢明勇院士
岳田利主持论坛开幕式
下一条:谢明勇院士做客我校“科学与中国”院士科普报告会暨“杨钟健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