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7年,是在2002年成立的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食品工程系的基础上,汇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组建而成。学院现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5人,10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队伍中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和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学院拥有“朱蓓薇院士工作站”、“陕西省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控制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营养健康食品个性制造工程实验室”、“陕西省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创新转化平台”和“陕西省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天然多糖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9月15日下午,汉中市洋县政府产业顾问李天刚同志协同县有机产业办主任杜立民一行6人,来到我院调研座谈,刘晓忠书记、马燕副院长及冯克伟副教授等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岳田利院长主持。
李天刚介绍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1981年在洋县发现第一只朱鹮开始,保护朱鹮和发展有机产业这个特色农业,就成为推进当地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主攻方向。而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标准的诞生,为确保创建实效,坚持在有机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他们及时制定出台了70多种主要农作物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洋县被国家认监委确定为有机产品示范创建县,目前,在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洋县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已经成为国家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李天刚表示,此次来到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是想与高校尽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利用高校力量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生产力,协助制定“洋县有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二是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长期有机产品研究工作,将洋县的特色产品推广全国;三是帮助高校教师就地转化科研成果,落实区域有关特色科研项目,成立西北大学产学研基地。
岳田利院长首先对李天刚一行的来到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对李天刚长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事业、科研、学生等工作的全方位、热情的关心和协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进入“十四五”以后,洋县农业面临发展的新起点,新业态,迎来腾飞的第二次时机,必须要从初级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提升到依靠科技转化价值链的生产体系,实现跨越到高附加值产品时代。洋县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就是要用“生态特色+科技价值”的公式,在大型食品企业寻求安全、高品质原产料基地的前提下,利用自身营养、健康、绿色、有机等食品高地,发掘独特地理坐标价值,与大型龙头企业联合,构建综合利用、循环加工,建设技术型、有机型农产品原料高地,进行当地特色产品深度加工,用科技的力量为当地产品赋能增值。并将联系学校有关部门尽快就与洋县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一致,根据洋县需求挂牌西北大学产学研实践基地。对于院士工作站事宜,利用近期积极协调,确定人选,走访院士,确保让院士专家工作站尽快落地。针对“洋县有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前期已经成立规划工作组,正在广泛走访省市县各级部门、洋县各个社会层面相关人员,全面收集有关资料,确保打造出一份充分反映省、市、群众对洋县有机产业发展的期望蓝图。
洋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古为“洋州”,今称“朱鹮之乡”。县域面积3206平方公里,总人口44.5万人,辖15个镇。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陕西省唯一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在这里被誉为“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同现一处,全国罕见。出产厚朴、枣皮、黄芩等中药材469种,人称天然药库,是陕西省中药材基地县。米中三珍“黑、香、寸”和五彩米闻名全国,洋县黑米和红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有机产品13大类72余种12.3万亩,是全国首批9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之一。目前已经通过国家级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的验收。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努力为洋县农业的第二次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场
李天刚
上一条:我院岳田利教授团队承担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江苏响水经开区食品产业规划项目启动会线上召开 下一条:金秋九月 共庆双节—— 我院教师节系列活动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