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7年,是在2002年成立的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食品工程系的基础上,汇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组建而成。学院现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5人,10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队伍中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和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学院拥有“朱蓓薇院士工作站”、“陕西省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控制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营养健康食品个性制造工程实验室”、“陕西省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创新转化平台”和“陕西省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天然多糖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新时代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食品专业教育与劳动实践的深度融合。2025年1月7日至10日,食品学院2022级本科生开展了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实践出真知,创新促发展”为主题,紧密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搭建起广阔的实践平台,致力于将学生培育成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1月6日活动伊始,吕新刚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本次劳动实践活动的任务、要求以及预期目标,为后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从1月7日起,同学们便依据各自选定的项目方案,有条不紊地投入到实践操作中。
实践内容:多元探索,创新食品研发
此次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覆盖多个食品研发领域。在适老性产品研发上,部分小组以豆类、小米等为原料结合3D打印技术,研究如鹰嘴豆与直链淀粉玉米组合,通过调整发酵条件、多酚添加量等,全面探究其对3D打印食品特性及吞咽性能的影响。
植物乳和米乳茶制作项目中,同学们发挥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制作高蛋白复合植物乳需处理多种原料,经酶解、调配、均质等工序;调配米乳茶则以酶解小米粉为基料,添加不同成分优化配方。
杂粮烘焙和点心制作也是重点。同学们探索杂粮复配低GI面包粉烘焙特性,研究天然酵种、酶和代糖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制作杂粮点心时调整燕麦等原料配比。此外,胡萝卜复合果蔬汁调配和即食汤羹研制项目,同样要求同学们在原料、配方和工艺环节用心,以打造高品质食品。
经过几天紧张而充实的实践操作,在1月10日下午迎来了汇报评分环节。各小组精心准备了PPT,详细展示了实践过程中的项目思路、配方创新点、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内容,并明确阐述了团队成员的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团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实验成果以及团队协作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分。
活动意义:知识技能双提升,深化劳育内涵
本次劳动实践活动意义重大。从专业学习角度来看,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食品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类食品加工设备的使用方法,还全面提升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活动不仅有效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激发。
此外,本次活动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专业实践,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培养了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劳动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食品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下一条:劳动砺心智,实践促成长——我院开展劳动教育活动